【雏鹰学者】李奇:不仅要勤奋,还需有方法
2002年,一位刚刚进入BEAT365唯一官网的懵懂少年,满怀激情和梦想,开始了自己在交大的学习生涯。匆匆岁月,历经十五载时光,他脱下稚嫩的外衣,蓬勃向上的朝气却始终未变。如今,他已是BEAT365唯一官网的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他就是李奇,一个勇于奋斗,不断前进的人。
l 始于勤奋
李奇在学生阶段曾三次赴新加坡留学,这样的经历对他今后走上学术道路产生重要影响。大四那年,李奇作为交流生前往了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李奇老师回忆道,“新加坡韩老师、贾老师训练我们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并要求我们看英文文献,毕业设计也要求英文撰写,语言关是面临的首要困难。以前上网查资料也很不方便,需要到处找上网的地方,搜索有用的资料,一旦找到重要资料我们都会非常用心地阅读学习。当时在新加坡的学生都非常努力,老师们也非常认真负责,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升很大。”
保送研究生后,李奇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又先后两次赴新加坡开展交流学习。在研一结束之后,李奇凭借优异的成绩与表现第二次前往新加坡进行有关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学习研究。回到国内,他被推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第三次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新能源发电系统控制方法研究。李奇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三赴新加坡的经历为他今后科研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国内外大学的邀请,李奇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交大任教,“是交大情、师生情让我选择留在这里。”
l 悦于教育
2011年,李奇博士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留校任教,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培养和学术钻研上,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李奇总是会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也因此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虽然留校任教已有五年,但李奇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始终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通过与学生大量交流,李奇总是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避免做过多无用功。同时,他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希望通过与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能够让同学们认识到自身差距,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身水平。
谈到现在的研究生,李奇感慨道:感觉现在的研究生和我们读书时不太一样了,虽然相隔时间不长,但发展太快了。现在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硬件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是吃苦和钻研的精神却大不如前。世界发展太快对学生的吸引也太大,学生往往心浮气躁,心猿意马,很难能沉下心来做科研。有些同学对老师的依赖性也较高,老师指一步就走一步,老师如果不督促就原地等待,即便老师定下目标也很难顺利完成。静心则专,静思则通。做学问就要勤奋,专注,思考。
l 忠于学术
李奇是一个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人,他对自己学术研究有着执着的热情。“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李奇说如果他想实现一个想法或者一个仿真必须有实验平台的支撑,这些国外必备的平台在国内却需要很多的经费和时间搭建。李奇所在实验室团队在陈维荣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步步完成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测控、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混合动力机车半实物仿真、光/燃/储微电网系统等研发平台的搭建工作,满足了目前科研的需求,并作为主研人员,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工程作业机车和世界第一辆商用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100%低地板有轨电车。
谈起成功经验,李奇说:“每个人的路不一样,遇到的机遇也不一样,但是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勤奋肯定是必须的,但还要有学习方法。死学习往往会多走弯路,要掌握搞学术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其次要开拓眼界,去国外看一看,能够增长眼界、丰富阅历,向榜样看齐,不断反省认识自己,进而全面提升自己。最后还要注意全面发展,我并不是一味要求学生的学术水平,而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来到我们团队,能够更加健全完善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成功。”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天色已暗,老师上课的时间要到了,我们的记者告别了李奇老师。对于此次采访,记者们都觉得受益良多,李奇老师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对我们学习的一个启示,以后的日子里他也必会是我们漫漫学习路上的指明灯。
【雏鹰学者】个人名片
李奇,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家级青年人才。
长期从事机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优化与控制、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近年来,面向国家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围绕新能源技术及其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创新性成果,并于2013年1月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工程作业机车,正在进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关键问题研究及样车研制,全力推进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调度机车、工程作业车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进程。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8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主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已发表SCI/EI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中文专著1部、英文专著(章节)1部。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网评专家、国家铁路局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以及IEEE Trans. Power System、IEEE Trans.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 Energy Conversion、IEEE Trans. Vehicular Technology、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Applied Energy、Renewable Ener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17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6/12–至今:BEAT365唯一官网,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教授
2016/04–至今:BEAT365唯一官网,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助理
2011/09–2016/11:BEAT365唯一官网,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副教授(引进人才留校,2015博导)
2009/01–2011/1:新加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国家公派留学生(联合培养博士)
2006/09–2011/06:BEAT365唯一官网,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博士
2007/08–2007/12:新加坡Temasek Polytechnic,交流学生
2006/03–2006/06:新加坡Temasek Polytechnic,交流学生
2002/09–2006/06:BEAT365唯一官网,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学士
研究方向
(1) 机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优化与控制
(2) 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
(3) 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
(4) 微电网运行与控制
(5)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奖励及荣誉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
(2) 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5)
(3)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4)
(4) 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
(5) 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BEAT365唯一官网詹天佑专项基金奖(2009)
(6) BEAT365唯一官网首批“雏鹰学者”计划入选者(2015)
(7) BEAT365唯一官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
(8) 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2014年度优秀教职员工——青年教师奖(2014)
(9) “BEAT365唯一官网优秀实习队”校级一等奖(2015)
beat365手机版在线登录研究生新闻中心 通讯员谭凯峰报道胡超摄影郭建 钟凯编辑